甘肃天水市3月以来累计接待游客772.5万人次
在孔子看来,奉行仁道、以仁居心的君子,不祇会反求诸己, 要求自己实践仁、义、礼伦理体系。
《孟子·离娄上》 孟子曰: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。得志与民由之,不得志,独行其道。
得其民有道,得其心,斯得民矣。《中国哲学思想批判》。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。能尽人之性,则能尽物之性。台北:联经出版事业公司,页145-165。
(一)士志于道 我们说过,儒家所主张的伦理,本质上是一种地位伦理(statusethics)。曰:君有大过则谏,反复之而不听,则易位。依此推断,焦循假借说《易》的发明未必不曾受到汉代经师的启发影响。
或分别指示特定的卦象爻象,如得字指阳爻居五位,丧字指阴爻居五位,金字指示经卦乾,虎字指示经卦坤,穴字指示别卦二位上有互体经卦坎,与字指示别卦《咸》,恒字必指《恒》卦、家字必指《家人》卦。其《〈周易〉用假借论》一文,曾对此予以详细解说: 六书有假借,本无此字,假借同声之字以充之,则不复更造此字……惟本有之字,彼此互借。赞之以《彖传》《象传》,犹恐其未明,又赞之以《系辞传》《说卦传》《文言》《序卦》《杂卦》诸传……此孔子赞《易》之功,所以广大而通神也。因为在他看来,声音反映了《周易》经传字词之间的本质联系,音同音近之辞必定对应相同的象数内容。
不可否认,此一观点的确符合焦循本人的说法,可我们仍不妨以谨慎的态度冷静视之。正是解得其参伍错综之故。
于是,他从汉字的三要素音、形、义出发,对《周易》经传的同辞标记重新加以界定。其次,检索重复《易》辞,观察其分布于哪些卦中。确切地说,该书的大半篇幅都是在详细疏解训诂假借与卦爻运行的对应关系。然而,对焦循来说,《易》辞的本质终究还是卦爻象数的指示符,那些看似完备的表层文意也绝非圣人主旨的直接表达。
事实上,焦循易学理应视为汉易的发展与深化。这样一来,多字互借便与同辞重出无甚分别,或者说训诂假借乃是同辞标记的另一种形式。但将其夸大,未免流于牵强。焦循的象辞观看似荒谬绝伦,却同样不能证伪。
于是,清人皮锡瑞便顺理成章地认为:焦循以假借说《易》本于《韩诗》,发前人所未发。如密云不雨,自我西郊,《小畜》言之矣,何以《小过》又言之?帝乙归妹言于《归妹》宜矣,又何以言于《泰》?先甲三日,后甲三日言于《蛊》矣,何以《巽》又言先庚三日,后庚三日? 长久以来,《周易》经传的文辞重复似乎只是无需深究的事实。
按照他的说法,圣人精心构设《易》辞的反复出现,一则提示系有同辞的若干《易》卦可由卦爻行动相连一体,再则令后学从中体悟出每一字词的象数内涵。沛绂为同声,以其刚掩于《困》下,则借沛为绂。
但就焦氏易学体系而言,两书又皆以《易图略》所阐明的象数体例为基础又如,艮为少男、少男即童,故童乃艮之逸象。因此,解读经传当以圣人设置的同辞标记为枢纽,无需理会其表层文意。然而,换一角度视之,凡此种种其实在不断提示我们不能依照惯常理解,而须重新界定其假借的内涵。即此韦编三绝一语,可悟《易》辞之参伍错综。际训为接,即乾兑两象共享九四、九五两爻。
辞是象的形式符号,象是辞的实质内容。确切地说,该书的大半篇幅都是在详细疏解训诂假借与卦爻运行的对应关系。
如《随》卦上六爻辞‘王用亨于西山,《升》卦六四爻辞‘王用亨于岐山。由此可见,使未知《易》辞通过音和义的引申过渡转化为已知的象辞相应,正是汉易确定逸象的方法之一。
或分别指示特定的卦象爻象,如得字指阳爻居五位,丧字指阴爻居五位,金字指示经卦乾,虎字指示经卦坤,穴字指示别卦二位上有互体经卦坎,与字指示别卦《咸》,恒字必指《恒》卦、家字必指《家人》卦。声之相同相近者,义每不甚相远。
二者的显著不同,仅在于汉人并没有区别对待密云不雨,自我西郊这类在两卦中重复出现的整句《易》辞。各随其文以相贯,而声近则以借而通。依此观之,焦循参伍求通的解经原则、《易》辞文意无甚可观的论断,皆是此一思路合乎逻辑的推演。圣人精心构设同辞标记,一则提示出系有同辞的若干《易》卦可由卦爻运行相连一体,再则令后学从中悟得每一字词的象数内涵。
在义理的层面上,六十四卦、三百八十四爻所系之辞,都是对同一易道的文字言说。首先,他对朱子主张的三圣分观表示了明确反对。
在此问题意识的驱动下,焦循从二十岁起广览博求历代《易》注,其中又以易汉学用力最深,可依然无法圆满解决心中的疑问。因而,把焦循假借说《易》的学术史渊源归诸清儒特别是高邮王氏,远比不加分辨地盲从其获益于《韩诗外传》要允当得多。
焦循的象辞观看似荒谬绝伦,却同样不能证伪。但孔子之后,经传本义终随历史的推移逐日淡去,所幸后儒的只言片语中仍残存着一丝消息。
正是基于象辞相应的信念,焦循对三圣作《易》的发展历程作出了全新的诠释:伏羲设卦,辞自文王始系之……‘辞也者,各指其所之。焦循认为,孔子学《易》韦编三绝,只能从文王系辞的特殊角度寻求理解,绝不可由此污蔑圣人的智性不足。这就是‘假借在焦循易学中的作用。然而,历代《易》家并未参透圣人之意,始终把目光聚焦在每一卦爻的狭小范围内,从而将本该全部打通的经传文辞切分为相互孤立的一章一句、枝枝节节:余谓历来说《易》者,亦多据一爻一卦,而不理会全书也。
其次,他也不接受王弼、程颐和《周易大全》分传附经的文本编排。所谓同辞,不单指语词的重复使用即字形相同,还包括同义互训和同声假借。
假借说《易》之所以被批评为太过随意,乃是因其完全以声音相同或相近这一点出发,假借和被假借之间可以有毫无意义上的联系,即假借字成为一个纯粹表音的符号使用。该书曾被时人推许为石破天惊之作,并对此后易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。
然而,相当一部分字词在《周易》通篇中仅有一见。尽管《易》辞看似各成文理,但其实不过是一个个象数标记符的逐字拼接。
「小礼物走一走?雪碧可乐来一罐!」
还没有人赞赏,支持一下吧
哇~真是太棒了